净值化转型,银行理财做了哪些努力?

理财产品会亏损到本金,这个搁三年前客户压根儿就不会相信,现在却已然深入人心最好理财产品

数据不会说谎,截至2022年末,全市场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合计27.65万亿元,自2018年资管新规发布以来首次出现年度负增长,其中2022年第四季度单季度规模收缩近2.3万亿元最好理财产品

为什么会在新规发布后的第四个年头才出现负增长?银行理财产品的客户体验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在净值化转型这条道路上最好理财产品,银行理财做出了哪些努力?

通过分阶段回顾资管新规以来理财发行机构的行为和选择变化,可以回答上面这三个问题最好理财产品

第一阶段:从资管新规发布到2020年4月,债券牛市中的真假净值理财产品共舞最好理财产品

在此阶段,大多数银行开始了所谓的整改,保本理财陆续退出市场,理财公司这一新生主体登上历史舞台最好理财产品。得益于此阶段债券市场的持续走牛,净值型理财产品没有明显感受到“净值波动”带来的压力,相反净值不断走升,部分理财产品发行机构选择了让利客户,客户体验不降反升。

而且此阶段现金管理类产品(初期有的理财公司一半以上的产品是现金管理类产品)和6个月以上的定开产品仍可使用摊余成本法,中短期限产品即便市值法也未受到底层资产负向波动的考验,因此理财规模实现稳步增长最好理财产品

展开全文

第二阶段:从2020年4月到2021年9月底,伤口舔血,配置彼时可用摊余估值的私募债等资产最好理财产品

2020年4月份国内债券市场在持续走牛的背景下首次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收益率上行(净值下行),这导致部分理财公司的真净值产品遭受较大回撤压力最好理财产品。此时理财发行机构采取的应对策略是根据资管新规中“所投金融资产暂不具备活跃交易市场,或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也不能采用估值技术可靠计量公允价值”这一条规定,大量配置优先股、私募债、PPN、ABS等类似资产,导致此阶段私募债较同等级公募债券利差被迅速大幅压窄。这也使得在2020年后三个季度的债券熊市中理财规模和增速并未受到明显冲击。

然而好景不长,2021年9月30日,《资管产品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出台,明文禁止对无活跃报价资产采用摊余成本法,必须通过SPPI测试才可以使用摊余估值,至此使用不具备活跃交易市场资产来平滑理财产品净值波动的方法也告失效最好理财产品

第三阶段:从2021年底至2022年12月初,客户体验不佳,债券熊市中形成了理财赎回的负反馈循环最好理财产品

2022年是理财业务真正面临大考的一年,事实证明在3月、11月两次大的波动对理财的资产负债管理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最好理财产品

在资产端“稳定净值”的尝试行不通之后,除了下力气推进投资者风险教育之外,理财发行机构只能通过主动压缩久期、降杠杆等措施来力争降低净值的波动,部分理财公司甚至公告使用自有资金进行“自购”,但无奈债券市场波动传导至理财产品净值形成了“负反馈”循环,第四季度理财规模出现大幅度的回撤,客户“用脚投票”表达对客户体验下降的态度最好理财产品

第四阶段:2022年末至今,思路转回负债端,通过混合估值阶段性提升客户体验是当务之急最好理财产品

由于资产端理财机构可选择的空间和余地已经比较有限,投资者教育本身是一件任重道远的工作,还是得从负债端着手提升客户体验比较现实最好理财产品

然而负债端客户体验最好的肯定是估值平稳的摊余成本法产品,而可以明确使用摊余成本法的现金管理类产品占比已经封顶,因此理财发行机构祭出了“混合估值理财产品”最好理财产品。其主要配置可通过SPPI测试的债券,以12-15个月期限的产品作为主力,且具备相对较高的业绩比较基准。2023年2月份新发封闭式理财产品中混合估值产品已经占比达90%。

不过,混合估值产品可能并不是最完美的终极解决方案最好理财产品。因为目前超过70%的混合估值产品期限在1年以上,而根据理财年报持有1年期以上理财产品的客户仅占总客户数量的13%。另外其能提供良好客户体验的前提是持仓的“摊余”债券在债券熊市中不能出信用风险,而在债券牛市中又不能比净值型产品收益率低太多,否则到期后都面临客户续作率低的问题。

综上,理财发行机构为了降低净值波动,给客户创造良好的产品体验,在资产、负债、投资者教育方面已经做出了不断的尝试,不可谓不努力最好理财产品。然而在现阶段,尚不存在可以“毕其功于一役”的可能性。良好的银行理财业态需要监管、经营机构、客户三方共同努力与呵护,方能实现机构专业专注、产品丰富多彩、客户体验良好的有机统一和正向循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