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拿到高额利息 骗子却想卷走你的本金

防范金融风险八大案例揭露不法分子花样套路 消费者务必认清骗局保护好钱袋子

近年来,金融消费领域欺诈案件屡屡曝光,尤其是不法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持续编造各种新式花样骗局,令很多消费者防不胜防蒙受钱财损失老年人理财。恰逢“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本报从青岛银保监局提供的金融风险提示案例中梳理出八大典型案例,以此揭露不法分子非法集资、网络传销等多种花样套路,提醒广大消费者提高警惕及时认清骗局,保护好钱袋子。

案例1:用养老公寓骗取预订金

【案情简介】 刘某伙同张某租了某景区建筑成立了一家养老公寓,以老年人为对象,通过发传单、组织参观体验等方式制造公寓盈利状况好且经营规模大的假象,以年化收益率36%的高额回报为诱饵骗取老年投资者信任,同时为吸引老年投资人,以缴纳养老床位预订金可领取福利补贴作为返利为诱饵,吸引投资者进行投资,非法吸收资金人民币计800余万元,给100余人造成巨额经济损失老年人理财

【案例分析】 养老领域的非法集资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以投资“养老项目”、提供“养老服务”名义吸收资金;二是以销售“老年产品”等名义吸收资金老年人理财。绝大多数老年人对非法集资的认知和警惕性不足,但又迫切想通过高回报的投资解决自己养老困难。非法集资诈骗者往往是利用了这一类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以“高利息、高回报”为诱饵实施非法集资活动吸收老年人资金,不仅高额回报无法兑现,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也无法满足,给老年人造成严重财产损失和精神伤害。老年人投资前一定多听取子女的意见,冷静思考后再决定。

案例2:“代理全额退保”业务不靠谱

【案情简介】 张先生几年前通过朋友小周购买了一份保险,近期因为经济压力较大,想办理保单退保,没想到中途退保面临着损失本金的风险老年人理财。张先生不想承担退保损失,多方打听得知有专门办理“代理全额退保”的机构,便满怀希望地全权委托对方办理全额退保业务。朋友小周得知后,第一时间联系张先生提示代理退保风险。张先生听取了小周的建议,决定继续保留保单,但却因为中途毁约受到代理退保机构威胁、纠缠,后悔不已。

【案例分析】 “代理退保”机构一般通过非法购买消费者信息或通过各种社交平台发布“全额退保”的诱导性广告,主动接触保险消费者,一旦有消费者受其唆使要求退保,“代理退保”机构会与消费者签订代理协议,且约定的代理费用高达20%-60%,同时以方便代其维权为由,留存消费者保险合同、身份证、银行卡等敏感信息老年人理财。为了达到全额退保的目的,“代理退保”机构一般存在唆使客户“钓鱼录音”、编撰销售误导话术,提供虚假证据等行为,使消费者不知不觉面临着巨大法律风险。因此,消费者切记不要参与非法恶意“代理退保”行为。

展开全文

案例3:网上保本高息投资被骗走本金

【案情简介】 某天,孙阿姨的微信上收到一条新的好友申请,通过验证后对方说是老同学并能准确叫出孙阿姨的名字,孙阿姨便放下警惕老年人理财。两人在闲话家常期间,对方不经意间透露自己有个内部投资渠道,保本保息且收益非常高,每月结算一次利息,并时不时向孙阿姨展示收益到账情况。多次闲聊后,孙阿姨动心了,便按照对方的提示在某网站上注册转入1万元试水,随后到了结息日都能按时收到高额“利息”返还,孙阿姨高兴地又投入10万元。到了约定提现的日子,孙阿姨发现链接已失效,老同学也没了音讯,这才意识到上当受骗。

【案例分析】 诈骗分子抓住老年人渴望能够创造财富、减轻子女经济压力的心理,以高利高息相诱惑,骗取老年人的财产老年人理财。提醒各位老年人,切莫贪图高额利息,一定要选择正规渠道,谨慎投资,量力而行。网络平台上收到不明人士的好友申请,一定要警惕。有些不法分子借着“老同学”“老朋友”甚至近亲属的名义,通过网络平台接近中老年人,以所谓的内部投资渠道、内幕消息等诱骗中老年人投资,最后携款潜逃。高收益对应着高风险,但凡宣称保本高收益的都可能是诈骗,需要提高警惕。

案例4:利用购物APP从事网络传销

【案情简介】 近期,多名老年消费者下载注册了某购物APP,在向平台交纳了一定数额的资金后,以平台用户相互加价、衔接转账的形式竞拍虚拟物品,平台向最后一手买受人支付与其转账金额相等的“积分”老年人理财。平台用户手中的积分可以在平台购买或者竞拍物品时按比例折抵使用,不能仅使用积分购买或竞拍产品。可以看出,此类平台并不是真实从事产品买卖的购物平台,而是通过“拉人头”参与资金互助盘的方式进行非法传销活动。

【案例分析】 网络传销通常采用拉人头和层级计酬模式,涉案项目在很短时间内就以滚雪球般的速度发展起来,传播范围更广、社会危害性更大老年人理财。提醒消费者注意,如果某组织(公司或个人)承诺以较大数金额购买一定积分或产品,即可获得丰厚回报等招数诱惑你,让你交纳或变相交纳入门费,同时还会要求你拉人加入其中或发展会员、代理商等,形成多个层级的金字塔形。其获利途径是上线从直接或间接发展的下线销售业绩中计提报酬,或以直接或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计提报酬或者返利。结果是极少数传销组织者轻而易举获取暴利,而大多数参与传销者血本无归、上当受骗。

案例5:点链接办退款终被骗财

【案情简介】 张阿姨近日接到一个电话,称其在网上购买的产品有质量问题要为其办理退款,张阿姨加了对方微信后,对方发来一条链接,点开后页后显示为退款中心,并要求填写身份证号、银行卡号、预留手机号、余额等信息,在填完相关信息后,骗子跟张阿姨索要手机收到的验证码,张阿姨在提供验证码后发现银行卡内钱款被瞬间转走老年人理财

【案例分析】 近期,有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关注产品质量、个人健康、关心家人亲友、渴望情感关怀、期望财产增值等心理,骗取消费者银行账户信息、账户密码等,实施电信诈骗老年人理财。提醒大家个人信息要保密,手机短信验证码等信息不随意向他人透露,手机不随意安装陌生应用程序。接到陌生电话时,不要盲目轻信,应核实调查。短信中网络链接存在安全风险,甚至可能是木马病毒,不要点击陌生短信内的链接,以免被不法分子诱骗。如发现遭遇电信诈骗,银行资金被盗,应立即联系银行冻结银行账户,保存证据并及时报警。

案例6:没见过保代就买分红型保险

【案情简介】 近期,客户王女士来到某保险公司,表示自己母亲几年前通过微信认识了某保险公司代理人邓某,连面都没见过就购买了一份分红型保险,年交保费12万,3年期已交清老年人理财。买保险时邓某告知该产品收益比较高,而且还可以随时都可以取出来。现在王女士发现母亲被骗了,保险持有了六七年,不但没有收益而且连本金都没有回来,强烈要求全额退保。经保险公司核实,保单累计缴费36万元,现金价值25万,客户提供与邓某的微信聊天记录。记录中,邓某解释与合同条款和建议书存在出入,也认可投保时未面见客户,存在销售误导行为。

【案例分析】 保险消费者投保时往往不了解保险产品,保险业务代理人出示的产品宣传介绍材料并不完全等同于合同条款内容老年人理财。购买保险前应先了解产品合同条款,再签订合同。在签订投保提示书、权益确认书时要逐条阅读,遇到不懂的专业表述要请专业人员依据合同条款进行讲解。签合同时要重点核对保单权益,尤其是代理人承诺的一些年期及收益是否在合同中有所体现。应选择正规保险公司购买保险产品,投保过程必须本人亲自办理。

案例7:存2万免费喝茶结果打水漂

【案情简介】 谭阿姨平时喜欢喝茶,近日在老同学家做客时,同学推荐她存2万免费喝一年黑茶,一年到期后再返还本金老年人理财。谭阿姨一考虑一年下来招待朋友,自己喝也花不少钱,于是就找到公司存入2万元,公司还赠送她茶具和煮茶器。一年后谭阿姨再去公司准备拿回本金时,却发现该公司已经人去楼空,2万元也打了水漂。

【案例分析】 以高额回报或享受消费优惠为诱饵,采取办理贵宾卡、会员卡、预付卡等方式,向消费者非法吸收资金老年人理财。超出可持续盈利水平承诺还本付息。对于消费返利,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等五部委已联合发布过风险提示,提示该类模式严重违背市场价值规律,扰乱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涉嫌传销或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

在此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对企业、项目、商品或理财产品的投资一定要基于价值规律判断,切记通过正当途径获取投资收益,坚决远离非法集资陷井老年人理财

案例8:理财产品收益30%无法提现

【案情简介】 在邻居介绍下,钱阿姨近日认识了一个做投资理财的“朋友”,对方天天与钱阿姨聊天,很快建立了“深厚友谊”老年人理财。在交往过程中,对方告诉钱阿姨其运作的理财产品收益高达30%,并转发给钱阿姨一个网址,告诉钱阿姨跟着自己投资稳赚不赔。钱阿姨登录网站后,根据客服提示转账1000元,第二天,银行账户余额变成了1050元。看到这么快有收益,钱阿姨陆续投入10万元,但当她想要将网络账户余额转入银行卡内时,却发现无法提现。经询问网站客服,对方表示要再充值10万元才可提现。钱阿姨又向网络账户充值10万元,然而依旧无法提现。此刻,钱阿姨才意识到上当受骗。

【案例分析】 不法分子带有目的接近老年人,借助“陪伴”骗取老年人信任,通过许诺高额回报诱导老年人购买“高息理财产品”老年人理财。不法分子往往在实施诈骗初期按时兑现承诺本息,待老年人投入本金达到一定数额后,便秘密转走资金或携款潜逃。老年人购买理财产品前,要做到“三看”。一看产品发行合法性。要确认发产品机构是否具备企业营业执照和金融牌照,切记不要购买无牌机构售卖的理财产品。二看宣传内容。在实践中,理财产品收益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超过10%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宣传“保本保息高收益”的都是诈骗。三看经营模式,确认理财产品投资项目的真实性、资金去向、获取利润的方式等。

【文章来源:青岛早报老年人理财,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特此鸣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