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IPO花样多,“结构单”刷新认知!先让子弹飞一会
今天学会了一个新词,叫作“结构单”,来自宝宝树原CFO徐翀的爆料最好理财产品。这位刚被大股东解除职务的CFO实名爆料宝宝树当年在港股IPO时为了扩大发行规模玩了“结构单”。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呢?简单介绍一下。
假设A公司准备IPO,预计能够从市场上圈来50亿元,每股发行价为20元,需要发行2.5亿股新股最好理财产品。A公司高管希望扩大IPO的规模,最好能做到70亿元,这就需要发行3.5股新股,可担心发售不出去那么多股票最终导致IPO失败,于是找到了B公司“帮忙”。
双方约定先由B公司出资20亿元购买A公司的1亿股新股,这么一来本次IPO的发行规模能够达到70亿元了(市场上投资者的50亿加上B公司的20亿),IPO结束后A公司再将20亿元以购买B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的名义“还给”对方最好理财产品。这么一来20亿重新回到了B公司的账户上,A公司的IPO规模从50亿扩大至70亿,给B公司一些好处费就行了。
这种操作方式对A公司和大股东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IPO规模就像是漂亮的外衣,规模越大意味着穿得越好看,外面的人会觉得公司很牛,一下子募集了那么多钱,不论是在经营上还是资本市场上都能获益最好理财产品。
展开全文
问题是“虚胖”可能是要付出代价的最好理财产品。
IPO筹来的钱是属于上市公司的,A公司募资了70亿元,按理说账面上属于其的现金增加了70亿元,哪怕拿出20亿元购买理财产品也不会减少拥有的现金数量,就像你到银行存了三年定期存款,钱虽然在银行但所有权是属于你的最好理财产品。
不过,A公司的这20亿元是与B公司通过“结构单”方式虚增出来的,换言之,20亿元的所有权明面上属于A公司的实则是属于B公司的最好理财产品。外界哪搞得清楚两家公司私下的抽屉协议,还以为A公司账上一直存有20亿元。如果某一天A公司发生了现金流危机,账上只有2亿元了,可外界却以为A公司还有22亿元(2亿元存款+20亿元理财产品),造成错误的价值判断从而导致亏损。
此外,A公司要想要拿回20亿元理财产品要等B公司将手里的股票在二级市场上卖出套现才行最好理财产品。当股价跌破发行价的时候就不知道何时才拿得回来了。
宝宝树IPO时有没有使用“结构单”呢?如果有的话就是毫无疑问的虚假发行,民事和行政责任是逃不掉的,相关人员甚至可能需要承担刑事责任最好理财产品。
我们不能相信一面之词,毕竟爆料的徐翀刚被解除了董事和高管职务,原因估计与宝宝树近年来的经营不善有关最好理财产品。还有消息称徐翀经常睡在单位,主要是为了晚上炒美股,第二天可以多睡一会。因此,事情的真相到底是怎么样的还真不能轻易下定论。
宝宝树在港交所挂牌交易,徐翀可以直接向监管部门举报,港交所也可以主动发函询问或者启动调查程序,查清楚事情总不会错的最好理财产品。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最好理财产品,欢迎关注、点赞,您的支持还对原创最好的鼓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