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听说私募跑路?为什么平台尽调员离职率很高最后自己都去单干发财了?
对于大家经常说的私募产品跑路的问题,这一期我们来给大家聊一聊并且科普一下,每次一聊起私募,很多人都会给我们反馈这个私募跑路的问题理财平台跑路。
首先不知道大家是从什么渠道购买的,很多人可能自己什么调研都没做,听说或者看到哪家收益不错,加上销售人员的洗脑,就直接去找那家所谓的私募公司买了理财平台跑路。但并不知道其实自己找到的这家公司,可能本身就不是正规公司,在中基协都查不到备案信息,正规的私募基金需要在监管机构备案,已备案的私募基金也都需要满足国家相关法规的要求。再比如说,他们会让投资者把申购资金直接划转到公司/个人自己的账户,相当于直接把钱给人家了,在没有三方机构监管的情况下无论是跑路还是把资金用作其他用途都并不稀奇。而正规私募都是根据合同,投资者先将款项划至直销/代销的资金募集账户(是监督基金募集结算资金划转安全的机构,属于投资者资金安全的第一层保护),再由直销/代销的募集账户划款到托管资金专用账户中(这个是托管为基金财产在银行开立的一个保护投资者基金财产安全、资金不被挪用的一个账户,属于投资者资金安全的的第二层保护),最后再由托管账户划到证券或者期货的交易账户中进行运作。总的来说,募集的资金,要按照基金合同约定投向专门的领域,基金管理人要履行相应的职责,这个过程有金融机构加以约束。同时,在申购成功的T+3-5个交易日也会收到托管开具的申购确认函,内容包括申购的金额、确认的份额和净值情况等,而不是私募公司自己开个说明就算确认了。再比如说有些私募是和一些实体公司相关,是他们把募集的资金拿去投了自己底下的一些子公司,然后子公司再把这个钱拿去变现,其实变相也就是把投资者本金归成自己的了。再比如说,私募也有投向一级市场的,也就是主要投资那些还未上市公司的股权,类似PE、VC机构。虽然都叫私募,但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之间有着天壤之别。对于一级市场的私募来说,尤其是这两年投了房地产、P2P和中小微企业的私募机构,有很多都血本无归。新闻里也时常出现这类私募基金老板跑路、伤亡的消息。
像以前其实拿私募牌照没有那么难,监管上也没有那么严格理财平台跑路。像跑路爆雷这种事,一方面是像上述说的,可能管理人自身有问题,在直销,也就是直接找管理人购买的情况下,没有三方机构进行介入和监督,仅在卖方和买方之间直接联系,他们可以先从推介股票开始给你一点甜头让你上钩,又或者给你保证年化收益且没有回撤作为诱饵,总之,当然卖方说什么,买方听什么,万一出了事咱们也只能自己去寻找卖方讨个说法(当然要是真出事了,多数都是投诉无门啦)。另一方面,如果该管理人有代销渠道,则代销机构也有一定责任,市场上许多不知名的小平台,或许是因为没有足量的数据和专业的团队去给管理人做细致的调查,在代销之前可能并没有深入了解这家管理人的公司背景还有策略和产品情况,又或许为了利益,他们并没有去重视或设置代销引入门槛,不管是什么样的私募他们都会去代销。所以我们去申购私募产品,一定要找正规的大平台去参与,毕竟私募的起购金额是100万,不像是公募投个几百上千的,对于申购的渠道选择一定要谨慎谨慎再谨慎!
展开全文
这里提一下私募排排网,目前市场上2万多只私募产品,但是排排网这边在售的却不到300款,排排网作为代销平台为什么只选了这么一点点?除了一些本身就不对外的管理人或策略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筛过了不合格的私募理财平台跑路。其实挑选好的私募是很难,对于排排网代销的私募产品,自从成立19年以来从未发生过代销私募跑路这类消息,怎么做到的呢?
私募排排网成立于2014年,这19年来专注私募数据挖掘及研究,拥有全行业最全且最完善的私募数据库,基础数据库涵盖20万+的私募基金数据,1万+的公募基金数据,包括但不限于基金信息,公司信息,人物信息,净值数据等理财平台跑路。衍生数据库基于专业而丰富的基金评价模型,对基础数据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除此之外,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设立了专门的尽调团队,覆盖了市场上从几亿到百亿的私募管理人,并做到定期全面质检,以保证尽调数据准确性。目前市场上很多知名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券商、保险、三方等都是私募排排网的数据客户,大家也可以经常在新闻中看到,只要涉及到私募的数据信息,开头经常会出现 “根据私募排排网的数据统计” 字样,由此可见私募排排网在私募数据的地位和权威。
首先,在此基础上,排排网相比其他的机构和平台,对于私募行业和公司情况了解的会更加深入,以便于他们代销端在做产品代销引入时,能够有足够丰富的经验、足够专业的团队和足够海量的数据去评判是否满足代销标准理财平台跑路。像排排这边的话,首先就是对这个管理人的尽调,从私募公司到策略到产品各项指标都非常的细。对我们广大客户来说,相比于直接去私募公司或者找其他渠道买产品,找排排网的好处,就在于有一个专业的三方机构能够帮你提前排雷,提前去对这家要代销的私募管理人做背景的调查,股权结构,公司现场勘察,还有产品策略规模业绩归因等等的情况,并且会做综合评分。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私募排行榜虽然展示产品非常多,但是代销的其实并没有那么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不符合代销标准。比如说发现这个管理人,他们公司本身有问题,或者是所谓同个策略的产品业绩各方面的一致性并不强,甚至有些可能是只把表现好的产品展示出来,其他做的不好的就不公开,给隐藏了之类的,发现这种情况全部都不予代销。
其次,排排网对私募管理人的准入门槛标准要求很高,并且尽调团队也在定期的去覆盖这些管理人,如果说作为散户,自己直接去找私募公司进行尽职调查,一方面是自己的专业度够不够?有些说是尽调,实际纯粹就是”参观”,并不知道尽调具体需要关注哪些内容,并且不同策略有不同的侧重点,咱们也一直建议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要做到分散投资以分散风险,这也要求尽调人员需要对各个策略都要熟练掌握理财平台跑路。
另一方面是管理人的重视程度是否足够?毕竟你代表的只有几个人或者你一个人,但如果是作为一个平台代表去做尽调的,那代表的可是成千上万人,只有这样,人家私募公司才能更加重视,才能够去对他们做一个全面的尽调,深入了解他们的公司关系、业绩策略的一致性,等等,这些个人很难去做到理财平台跑路。所以通过一家专业的三方机构,在管理人审核方面,相比个人来说,优势会更大很多。
在对私募公司尽调这块,排排网投入是很大的,对于排排网这边一手的尽调报告,包括公司策略,还有产品的各项展示,那些三方代销的包括银行券商他们都过来买的,其实都是在排排网尽调之后拿到数据是一手的,所以其实在尽调这块儿,排排网对这个管理人的了解,然后对他们整个产品,还有数据的信息,各方面的真实性等等,相比市场上其他所有的机构和个人,或者是管理人来说,都是相当于是最深入的理财平台跑路。类似下面这个某些基金的尽调报告,对于我们这边的客户,大家有需要的有在我们这边购买基金意向的,都可以来找我们,也都可以发。
听他们内部的人说了个小故事很有趣,排排网尽调团队这块招的人也是很多的,但是每年人员流动也很大,很多人辞职之后都干了什么呢?都自己去炒股去做私募了理财平台跑路。本来能做尽调员的专业能力本身就很强,因为去私募公司尽调做多了之后,很多和私募管理人聊嗨了之后,就直接把策略很详细的告知了尽调员,有些甚至都没什么隐瞒的,毕竟策略或者数据作假,很多是瞒不过尽调员的,所以管理人为了能够在排排网上代销,也就只能没太多保留的去描述了,那对于尽调员来说,当你尽调了成百上千个私募管理员之后,同时还需要和管理人保持跟踪和交流,几乎每一家的策略都深入理解了,相当于整个武林的武功心法全都有了,那么有些聪明一点的能融会贯通的自己炒股的,的确是可以出来做私募了,或者自己炒股也都能赚很多,可以实现财务自由躺平了,所以这个岗位确实很吃香啊,尽调人员流动大也就正常了。相比于贪污受贿等等这些利用职权违法赚钱的,上面的这个简直就是降维吊打,而且还合法合规。
话说回来了,排排网作为三方来说,其实在客户购买之前,尽调团队还有代销准入团队已经给客户排过一层雷了,这些可能有问题的私募,不管是他们公司也好,策略也好,或者是产品也好,这些有潜在风险的管理人都给他过滤掉排掉一层雷了,这些产品排排上面都不会代销,然后再接下来就是排排网有筛选出来的剩下有代销的两三百款产品里,我们和客户这一边然后再去筛符合自己风险偏好需求,还有自己比较认可的管理人,可以去选一些比较老牌一点的,或者是业绩时间比较长一点的,并且各个产品的业绩表现都比较一致的这一类的私募产品理财平台跑路。
综上,所以说大家对于我们这边给大家选的私募跑路的问题,基本不用担心,一方面从私募产品本身来说,排网这边因为目前所掌握的管理人信息是市场上面最全面的,并且也有这个尽调团队去定期的覆盖,然后再加上代销端准入研究团队的第二轮筛选,然后再加上我们这边的第三轮筛选,我们这边有推的产品也就十几款,早已经是优中选优了,这种问题在我们这边产品基本不用担心理财平台跑路。这些款私募基金是我们关注最多的,并且都关注了半年以上,而且都是十分稳定的老基金,从历史业绩来看,同时具备的收益高,回撤小的特征,并且是穿越牛熊的表现都很好。另一方面,从代销机构来说,私募排排网目前在私募行业的地位也不用多说,无论是金融从业人员还是投资者,如果大家关注私募产品的话,基本都会使用他们家的app去查看相关信息和做产品间对比等,各家管理人也会定期在他们平台做路演交流供投资者学习,甚至市场上不同私募产品的策略分类,也是由排排网在定义,从最初的八大策略,到现在的五大策略。旗下的代销端子公司排排网财富,也具有正规的独立基金销售牌照,代销牌照并不好拿,截止到2022年末,市场上取得独立基金销售牌照的机构也仅有39家,同时,在证监会基金销售机构名录、中基协基金销售机构公示等官网均可查到相关信息,可在排排网财富官网查看相应资质证明:
说完了安全性问题理财平台跑路,再来说说公募和私募的区别:
在国内投资方面我们不会买股票和公募基金,一方面我们拿不出太多时间研究基本面和技术面自己去盯盘选股,另一方面公募受投资范围及仓位的约束(如即便知道行情不好,公募仓位要求也一定要60%以上,并且投资股票的持仓比例一定要大于80%),往往很难规避下跌风险,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下行行情中,无论我们持有股票还是公募基金,都或将承受比较大的回撤,像这两年股票型公募回撤去到四五十个点的也比比皆是理财平台跑路。有的投资者可能认为银行理财最安心,其实银行理财并不保本,资管新规落地后要求银行理财净值化,本质也都是债券/偏债型/偏股型产品,可选种类和产品还不够丰富。我们从收益上看,截止2022年底,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2年)》统计,银行理财平均收益率仅2.09%。真正保本的就只有银行定存了,但是1年期的收益率多也仅在1-2%之间,5年期多在2-4%之间,还不算上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
而私募的策略种类多样,如即便同为股票策略,私募对仓位和持仓比例等并没有特殊要求和限制,行情差我们可以选择去空仓,行情好那我们也可以去加杠杆,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套利/中性策略去把波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或通过宏观研究调配股票、商品、债券的参与占比等,同时,不同于公募,公募的主要收益来源为每日计提的管理费,规模越大赚的越多,做出多好的业绩并不会对他们产生直接收益,所以公募多数比的是相对收益,即别人涨/跌,那我涨/跌的比别人多/少,不输给别人就行了理财平台跑路。而私募除了收取部分管理费外,主要是收入来自超额业绩提成,业绩和他们的收益直接挂钩,他们能够给客户带来越多的收益,自己也能赚的越多,因此不管市场行情怎么样,他们必须试图每月不断地让净值创新高,才能有利可图,比的是绝对收益。
目前市场上2万多只私募产品,但是排排网这边在售的有额度的却不到300款,然后呢通过我们再去精挑细选的筛选的还不到十几个理财平台跑路。除了一些本身就不对外的管理人或策略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筛过不合格的私募,毕竟挑选好的私募是很难,私募基金一般是要千里挑一,万里挑一的,但有良心的私募大多比公募强。公募经常是高位发基金做宣传 ,公募规模上去了钱就来了,而高位停止申购的公募基金经理少之又少。
在国内投资方面我们不会买股票和公募基金,这样时间精力也腾出来了理财平台跑路。遇到比较好的私募基金,我们自己会买,毕竟很多时间是用来做海外新股的研究的以及对私募选品和尽调。国内投资这块我们主要使用懒人模式:就是至少凑够100万能买得起一款(套利/量化/对冲/cta/可转债/复合/等策略)长期历史回撤小收益还不错老基金,如下图这个就能实现过去连续几年每年十几个点年化收益,这个真的就足够了,重点是连续几年历史回撤都很小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