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推动我国期货行业国际化发展需支持期货经营机构做大做优
期货日报网讯(记者 崔蕾)9月7日期货行业,在2022中国(郑州)国际期货论坛的对外开放分论坛上,中国期货业协会副会长王颖在对我国期货市场目前对外开放的情况进行详细介绍的同时,
我国是全球大宗商品的主要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拥有强大的实体经济需求支撑,我国也连续多年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商品期货市场期货行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的商品期货的成交量是29.78亿手,占全球商品类成交量的69%。“今年8月1日实施的期货和衍生品法在期货法中设专章规定了跨境交易监管,填补了涉外期货交易法律制度的空白,为期货市场跨境互联互通提供了法律保障,为进一步深化期货市场开放合作开启了崭新的篇章。”她说。
从品种方面来看,王颖介绍,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已上市原油、20号胶、低硫燃料油、国际铜、原油期权、PTA、铁矿石、棕榈油、棕榈油期权等九个国际化期货期权品种期货行业。从2022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相关品种的期货价格已成为跨境贸易中的重要定价参考,品种的国际影响力也在持续增强,服务全球产业链的能力不断提升。在交割方面,国际化品种现在可以实现境外提货,助力于各类产业客户在全球进行资源配置,有利于促进国家和地区间的贸易融合。此外,各交易所正在按照证监会的统筹部署,健全配套服务,在有序的推进QFII/RQFII开放参与商品期货、商品期权和股指期权产品的准备工作。
从交易所方面来看,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各交易所创新多种渠道吸引境外投资者,积极探索开展结算价授权等多种形式进行务实合作期货行业。技术方面,各交易所也在不断的完善对外开放配套服务。“近年来,境内交易所积极走出去,开展各类境外市场的推广活动,包括参与收购境外交易所,并设立海外代表处,积极的布局海外市场。”她说,同时,期货交易所引进来的脚步也在加快。
从期货经营机构方面来看,截至今年8月,共有23家期货公司在境外地区设立了26家一级子公司和30家二级子公司期货行业。“随着中国期货市场和衍生品市场规模的增长,境外主体参与的热情也在逐步提升。”王颖说,期货法出台后,解决了长久以来期货和衍生品市场规则的层级较低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境外投资者参与中国期货市场交易的合规顾虑。
这些条件的支持下,我国期货市场将迎来开展更大范围、更大规模境外投资者培育的重要机遇期期货行业。而我国期货市场国际化要行稳致远,王颖表示,一方面需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品种,为境外的投资者提供更多样化的风险管理工具。目前的国内期货市场的国际化品种数量仍然偏少,下一步要继续增加品种供给。另一方面是要支持期货经营机构做大做优,推动期货行业的国际化发展。“国内的期货公司在资本实力方面还比较弱,整体上在海外市场也涉足不深,国际业务的规模较小,专业能力无法满足国内投资者在海外投资的需求。”她说,建议继续支持期货经营机构壮大资本实力,拓展业务范围,增加收入,加快国际化的步伐。同时也要给予走出去的境外期货子公司更多的政策支持,支持它们与境内母公司发挥协同效用,进一步做强做优国内期货公司。
评论